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指的是人们找到了一个稳固的依靠才更可能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它的重要性已经充分地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汉语却不可避免地退居二线,落于下风了。
你可能看到了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英语缩略词,人们聊天中频繁出现的中英夹杂的现象,感觉自己在出现汉语表达短缺的时候随机从英语中借几个单词是很时髦的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汉语表达的短缺所表现出来的是母语素养与本国文化知识的不足与缺失,这继而可能影响到英语的学习,理解与表达。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汉翻译课,尤为如此。
对于英语自考专业的学生,汉语语言的表达严重制约着其翻译表现。 在翻译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汉语词汇搭配不够妥帖;例如用“萌生”来表示经济改革的“开始”, 将“权力”误用为“权利”,“须”“需”不分,以及使用“扮演…作用”的错误搭配等都是因对最基本的汉语词义不明确而导致的搭配误用。其次,逻辑关系连接词使用不当;这一点可能涉及到对英语原文结构的理解,但同时也可能只是单纯的汉语使用不当,我主要指第二种情况。例如,中文中本来可以直接去掉关联词或介词的情况中,学生又使用了,如“通过火力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量”是完全可以用更简洁的句式“火力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表示的。 最后,句子成分之间的语序混乱。很多同学在翻译句子时都为了偷懒,或者认为口语中人们也经常如此使用,而将介词短语放到最后来表达,以及不注意在出现多个状语情况下,它们的前后排序位置。如将“在这个国家”,“在这个地区”等没有使用中文中的表达习惯将其移至动词前面作状语成分而将其突兀地置于句尾位置。
作为负责翻译教学的老师,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在翻译习题的讲解中具体细致地说明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我们抱紧了“汉语”这棵大树,才不至于在翻译实践中手足无措或者捉襟见肘,而能旁征博引,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我们也必须时常提醒学生多阅读,多分析,多比较,增强自身汉语素养与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