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logo 广外继续教育学院通用英语培训部 明德尚行 学贯中西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习园地>>正文

父母做到“三不惯”“两不管”,孩子将来更有出息

日期:2022年04月01日 10:19  作者:毛建琛  点击:

  最近,山东临沂一位妈妈对着镜头崩溃大哭,直呼自己是在受不了了。

起因是孩子在家上了3天网课,但完全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老师说拿出课本,翻哪一页,孩子也找不到。

更气的是,孩子还特别不自觉,抠橡皮,抠铅笔,抠本子......就是不认真上课。

这个孩子暴露的,其实是无数个孩子的通病。

他们自律性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低,总是很不容易管不住自己。

《清华学霸教子经》里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自律是孩子不是天生的,而在于父母后天的培养。

好的教育,永远需要父母的奋力托举。

想让孩子自觉自律,主动学习,父母就要做到“三不惯、两不管”。

孩子沉迷手机,不惯

  前阵子,“史上最严”的未成年防沉迷规定来了。

最核心的一点是:未成年人一周最多只能玩3小时游戏,并且还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但这真的能阻止孩子玩游戏吗?

腾讯做过一项关于“双减之后,孩子们放学都干啥”的调查,在接近2万人参与的投票中,“在家闲着玩手机”的人数比例高达32.4%。

“双减”之后,如果时间没有得到合理安排,很多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

原本朝气蓬勃的孩子,一旦被手机中的精彩所蛊惑,最先毁掉的就是身体健康,视力下降、颈椎病、肥胖、免疫功能失调等问题屡见不鲜。

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加持,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注定要受到限制。

特别是在中考体育分值逐年增加的大环境下,一个天天抱着手机、缺乏运动的孩子,将来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

我们常说:“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而毁掉孩子成绩最快速的办法,就是放任他在手机的世界中沉沦。

国外曾经发起一项调查,通过对比100个孩子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发现:

“10年后沉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个人考上了大学,而另外50个不依赖手机的孩子则全部考上大学,还有很多人获得了奖学金。”

学霸和学渣之间,往往就是隔着这么一个小小的手机。

心理学家亚当 奥尔特曾说:

“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难以戒除。”

成年人面对手机的诱惑都尚且难以自控,更不用说自制力差的孩子了。

因此,与手机“争夺”孩子这件事,不仅不该放松,而是应该更加迫在眉睫。

孩子拖拉磨蹭,不惯

  现在,孩子们的作业量明显减少了。

因此,很多孩子觉得反正时间多,作业少,可以慢慢写,结果玩着玩着,拖着拖着,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

面对孩子的磨蹭,大多数父母采用了“催”这个简单直接的办法。

但催促,也许短时间内有效,却容易让孩子形成对催促的依赖,就像心理学家Erica Reischer说的: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学习怎么为自己负责,也没有机会练习一些诸如时间管理、自我约束这样的重要生活技能,那么长久下去就会失去对自我的掌控能力。

不仅影响学习,对未来的工作生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过度的催促,也会催生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影响亲子关系。

孩子是催不快的,他们拖拉磨蹭,大多数的病根其实都是缺乏时间规划能力。

真正决定孩子成绩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对时间的管理。

还记得清华学霸那张学习计划表吗?

从早上6点40分到凌晨1点睡觉,中间的时间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同样24小时,学霸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时间观念差的孩子只能不停处于“赶工”状态。

是否擅长时间管理,与孩子的成绩息息相关。

正如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曾说:

“时间管理能力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决定学习成绩。”

拖拉磨蹭,看似是小毛病,不仅与孩子的学业密切相关,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工作与社交。

因此,对于拖拉磨蹭的毛病父母不仅不能纵容,反而可以趁着作业量减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时间的管理。

孩子习惯不好,不惯

  好吃懒做,不爱运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这些坏习惯看似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积累的越多,好习惯的养成就更困难,就越容易拖垮孩子。

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不是输在智商,而是输在学习习惯。

在英国纪录片《交换学校》中,来自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孩子开始为期一周的交换活动。

通过这一周的互换生活,让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之所以在未来会有不同的发展,除了出身背景的差别,最大不同就是学习习惯。

在公立学校的孩子每天下午三点放学后,回到家无所事事,靠睡觉打游戏打发时间。

而来自私校的学生,学生每天六点半起床,下午五点放学之后,会参加各种兴趣活动,或是在图书馆学习。

截然不同的学习习惯,也注定了这些孩子未来的走向会全然相反。

就像其中一个来自公校的孩子说的,他的命运大概率是“一事无成”。

一个没有好习惯的孩子,会败给自己内心的欲望,最终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

而习惯好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不浪费一点时间,内驱力也更足。

哪有什么天生学霸,不过是好习惯的厚积薄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孩子3~12岁之间,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不重视,未来再去纠正为时已晚。

因此, 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不管

  “双减”落地之后,学科类培训机构关停。

原本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下课在培训班有辅导老师带着学习,回到家还有父母的监督,现在课外补习没了,也意味着孩子自主的时间更多了。

比起过去的“包教包会”一站式安排学习,如果孩子的独立性不强,不会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课余时间,那么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因此,那些有远见的父母,早早就开始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了。

浙江女孩邵奕佳,高考719分,为了圆心中的北大梦,霸气地拒绝了清华的录取。

对于女儿的选择,父母表示完全支持,因为在他们眼中“女儿从小就很独立,什么事都不用家里操心”。

从小,父母就要求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她的独立性。

正是父母的尊重与放手让她提高了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说:

“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看不得孩子受任何苦,只要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马上冲上前去帮他们解决得明明白白,看似是爱孩子,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力。

拥抱太紧的爱,很多时候是一种隐秘的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权利,他的人生应该自己走,父母不能代替。

父母越早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的未来才会走得更稳。

孩子能承受的困难不管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能否成功解决自身遇到的困难,更多地取决于他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年龄小,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开始大包大揽,替孩子做决定,帮助他们排除一切障碍。

然而这种做法是在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久而久之,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退化。

孩子成长路上难免磕磕碰碰,但成长恰恰发生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

就像邓亚萍在谈到自己的育儿经时说:

“并非所有的压力都可以躲避,困难和挑战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如果躲着不解决,问题永远还在那里。”

让孩子直面困难,就像是在身体上埋下一颗种子,当未来他们遇到困难时,先想到的不是去回头看看爸爸妈妈,而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之前,网上一份《不要喊妈平等条约》火了。

妈妈提出的9条规定,其实目的都是一个:

“遇到问题,请第一时间尝试自己解决。”

在条约正式实施后,孩子果然喊妈的次数少了很多,习惯了自己起床洗漱,给自己盛饭,下楼玩的时候会记得背着水壶和防蚊液。

爱孩子不是要做一对“铲雪车”父母为孩子铲平一切障碍,而是放手让他们独自去体验。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很多。

给予信任,学会放手,他们的步伐才更加坚定,沉稳。

唐江澎校长曾说: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优雅生活者,责任承担者,和问题解决者。”

独立健全的人格、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善于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些终将成为孩子的底层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人生路上披荆斩棘。












上一条: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只有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下一条:《网络营销与策划》全省最高分获奖者学习心得


关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外高等继教学院 公开学院 广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 广东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 广外考试中心
Copyright@2010-2015 COLLEG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 OPEN COLLEGE,GDUFS All Rights Reserved
2010-201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公开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