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作为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伴随着新中国的蓬勃发展而发展,有着天然的红色基因;在这里,有一批老一辈革命者和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与兴旺发展奋斗一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饶彰风,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饶彰风,广东大埔人。1965年他受中央委托,筹建广州外国语学院,并担任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和院长。
他一生追求光明,对党忠诚,为广外教育事业拓荒垦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广外人。
一首回肠荡气的“正气歌”依旧存于我们心中:
笔架山高,印山渺小,狮扼咽喉。忆茶阳风物,缅怀故旧。清泉鹤唳,夕照星桥,大坝枪声,城隍鼓应,多少英雄硬骨头!换天志,命韩江怒吼,遍地燃烧。
残阳暮霭深秋,三河坝三千忠骨收。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高陂白侯,旗树高丘。北出坪砂,直通闽赣,赤色江天撼五洲。歌红日,照青峰小道,史迹长留。
1970年,随着中大外语系,暨大外语系、外贸系并入,一大批名家大师汇聚广外,为广外外语学科扎下深厚的根基。
梁宗岱先生就是其中的传奇人物之一。
梁宗岱,广东新会人。“诗译教研贯中西,铮铮铁骨傲浑世”,先生宽宏博大的跨文化视野和博通古今中外的治学理念,开创了广外“学贯中西”的学术传统,指引了我校国际化特色办学的发展方向。
他是我国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人,他的译作被余光中先生誉为“最佳翻译”: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雕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雕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他是“勇敢的拓荒者”,是引进并开创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是把统计学方法引进中国语言学界的第一人,是倡导并组织创建外语教学界内联网的第一人。
他就是桂诗春教授。
桂诗春,生于广州,祖籍陕西西安。他主持我国高考英语改革,开展标准化考试试验,推动我国考试研究科学化。作为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始人,桂诗春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桂诗春教授以“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为座右铭,他表示“创新要有敏锐的判断力,革新应该深入研究者的骨髓,成为指导研究者终身实践的一盏指路明灯,这便是‘以不息为体’的真谛。”
她是外语教学界的女强人,她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向上的为人处世方式,始终影响着我们,引领我们前行。她就是李筱菊教授。
李筱菊,广西苍悟人。李筱菊教授将英语标准化考试推广至全国,为我国考试研究科学化做出重要贡献。她所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被认为是国际先进交际语言教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
作为外语教学界的一面旗帜,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外语教学及语言测试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她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教育事业。李筱菊教授所赠的小木牌上写到:“TO TEACH IS TO TOUCH A LIFE FOREVER!”这句话告诫着一代又一代的英文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他是与病魔抗争、编撰词典的时间赛跑者,本该安享晚年,却坚持投身于艰巨的词典编纂工作。他就是黄建华教授。
黄建华,广东南海人。1970年,黄建华从中山大学转入广州外国语学院,开始了他的广外生涯。44年间,他投身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法语人才。他专注学校管理,为今日广外的发展奠下了坚实基础。寒来暑往16载,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编纂完成700多万字的《汉法大词典》,填补了我国尚无大规模汉法词典的空白。
黄建华教授有一诗,题为《步韵和英耀》:向光阴荏苒近残年,辞书未竟自难堪。绞结愁肠寻例句,申明疑义久盘旋。蛰居斗室孤灯冷,博览群书理路宽。幸有知音勤辅助,余篇赶撰效前贤。这就是以坚韧不拔之志完成千钧重任的黄建华教授。
“筚路蓝缕启山林,砥砺奋进向未来。”老前辈们从来都把为党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争光添彩当作无上的荣光,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们当向前辈们致敬,更应学习他们以高尚的德行操守传后代之效用,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民族之芳魂,开拓创新谋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
内容:毛建琛 审核:周联兵 审批:王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