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属于实践考核的课程,以提高听力实践技能为核心目标。不过遗憾的是,在经过长达数年的学习后,部分学生听力水平并未明显提高。究其原因,一些教师可能会说:“听得少!”而一些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怎么听!”
那么,学听力一定要“多听”吗?如果是,那么听多少才算“多”?如果不是,那又因为什么呢?本人认为,提倡多听本来无可厚非,其指导思想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中华生的“频因律”学习规律相一致,即:能解决问题的动作在每次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这种S—R联结建立的次数越多,联结越牢固,通俗点的类似说法就是“熟能生巧”。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据观察我个人认为未必是。因为,华生的理论一味强调“刺激”的量,而没有考虑有机体的内部状态对于S-R的强大影响作用。若单纯以此为依据,就会一味强调 “听” 这一刺激在“量”上的“多”,而并没有解决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学习风格,心理,生理,学习兴趣、习惯、基础及个体学习需要等都具有独特性)怎样才能使S—R有效建立联结以提高听的“质量”和“效率”,更没有解决到底应该听多少,听什么和如何听的问题。事实上,不讲科学方法,缺乏个体关怀和适用性的“多听”很容易使学生进入盲目、费时、低效的误区,甚至会大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听的量,内容和方法该如何协调呢?本人初步思考如下:
首先是量。课堂教学主要依据考试大纲和该班学生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原则是要保证足够的信息输入量而又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课外:学生可结合其自身情况自主决定,教师阐明道理并加以适当指导就好,不需要强行劝导或指定。
其次是内容。教师可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学生基本能听懂的、难度略高于其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内容。这是因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才能产生习得。而另一方面,焦虑感强,学习动机不足会对语言输入产生很强的过滤作用,使习得者难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了激发兴趣,教师可以对教材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同时适当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视频,新闻报道,广播、英语电视节目, 英文电影,英文综艺节目,有声英语小说、杂志,英语歌曲等。同时,学生需要主动愉快地自我探索并确定其本人课内外听力学习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并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内外学习计划,而不是被动消极地依靠老师去敦促去设定。正如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罗杰斯所言,学生作为完整的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有着知和情的统一;听力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情绪调控是统一而相辅相成的。
最后是方法。听力涉及复杂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依据听者不同的需要和个体特征,听力方法亦千姿百态。仅以听说读写相结合之综合学习法为例,便有多种规律可循。拿课堂教学来说,听力就不仅仅只是听,而是要和朗读、模仿配音,英语会话,角色扮演,课堂阅读、听写,写读听后感等相关练习相结合,增强听力教学方式的交互性,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而拿朗读来说,也有多种方式,比如教师领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学生结成“对子”互相朗读互相听,或跟着所听材料边听边仿说或仿读、背诵和复述等。依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ies),这些方式有助于挺高听力的效率。该理论认为,人类对信息处理的过程要经历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以朗读方式中的学生个别朗读为例,学生在清晰响亮地把句子或文章念出来的同时,要对于所读信息进行信息加工,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视觉输入信息并快速将信息进行加工,并将所输入文字信息变成声音信息进行输出,而在输出声音信号的同时也在通过听自己所读的内容输入自身所发出的声音信号,这就增加了信息输入方式,且使二者相互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从而加强了信息加工过程的活跃性和效率。而在场听的学生也会因为听的是自己同学的声音而心情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同样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促进信息加工,对听力教学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听力要保证足够多的信息输入量,但并非总是“多多益善”。教师既可以尝试改变那种在听力课上放大量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做相应听力填空、选择或其他类练习,导致学生始终被动地通过单一渠道获得信息的做法,也可以反思听的越多就越好的理念。而学生也可以自我探索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快速提高自身听力水平。